早在汉代就已用于铅绿釉陶器上。郎窑产品除郎窑红釉外,还有郎窑绿、郎窑蓝釉及金描、郎窑青花、五彩等。郎窑最大的成就是恢复了失传已久的铜色。红釉烧制技术源于明代中期,并成功烧制出著名的郎窑红。铅绿釉是铜在低温氧化火焰下的颜色。高温铜红最早出现于唐代长沙窑,唐代长沙窑和宋代钧窑也用于装饰用途。真正烧制铜红釉瓷器始于元代景德镇窑,釉色呈深红色。为后世铜红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对清末民国矾红彩篆书长寿纹茶碗,细口,深曲壁,圈足。内外施白釉,内素素。外壁饰明矾红绘印章图案,仿印章效果。纹饰排列严谨,釉质光亮,品质极高,尤其展现出文人的魅力。外观补充:冲线器口缘有先天性的小釉点。
郎窑红是铜红釉中较为明亮的瓷种。事实上,釉面光滑半透明,有玻璃质感,有开纹和牛毛纹,釉色各异。深色的呈鲜红色,有的光亮如镜,光滑如玉。釉色清澈、浓郁、耀眼。较深的为黑色,较浅的为粉红色,较浅的为深棕色。郎窑红瓷有单层釉和双层釉两种。双层釉不存在“脱落”现象。对于单层釉,在高温下釉的边缘常下垂、流淌,导致边缘露出胎骨色,一般呈白色、米黄色、浅红色或浅青色。“国科”成立。
随着釉料逐渐流下,器物上半部釉色浅,下半部釉色深,形成“挂釉”。但由于工艺精湛,火候控制得好,郎窑红器的挂釉一般不够,所以被称为“郎不流”。统称为“脱口”、“兑釉”、“郎不流”,这些是郎窑红器的鉴别要点。然而,“浪不留”却不一定如此。据耿宝昌老师调查统计,约有15%的釉料流淌过多,已稍作修整。但与后来窑炉的削釉现象有不同程度的不同。
此件宋代瓷器,米黄釉,撇口,弧腹,圈足。圈子又厚又厚。通体施青白釉,釉色鸭蛋青,釉层失透,釉面光泽润泽。内外素净无纹,仅以釉彩装饰,古朴典雅。器的外观辅以胎体上先天性的小釉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铜是一种非常活跃的元素,在不同的烧成气氛下铜的颜色也不同。铜红的正常颜色仍保持着原有的气息,但由于古窑火和窑温的控制不是很精确,经常会出现烧成失败的情况。如果气氛控制不正确,窑内气氛为氧化性,铜就会呈现不同程度的绿色。这个问题在郎窑中也存在。还有一种器型,内施红釉,外施淡绿色釉,称为“反郎窑”。这是当时传世的郎窑红瓷的变种。“郎窑青”器的特征与郎窑红器基本相同,鉴别原理也相同。但“反郎窑”器物多为水碗等小器物,极为罕见。
在康熙郎窑珍贵的红釉瓷器中,它的数量稀少,价格昂贵。因此,后世仿制者甚多,有的仿品出神入化,几乎可以与真品相混淆。但仿品无法摆脱时代特征,与正品有所不同。一般仿制的多为民国时期的,也有仿康熙郎窑器的,采用雍正仿哥釉器,加青釉或简单加彩。一、仿品釉上常有白星;二是上釉色与下釉色反差大,不协调;第三,质地疏松,不是很致密;第四,重量太轻或太重;第五,器形不如康熙时期的雍容华贵;第六,口沿、足部的工艺不同。只要仔细观察、比较,还是能区分出仿品和正品的。
此件清末青花锦鸡大碗,弯口,圆底。器物线条弧线变化较大,器形独特。腹部绘锦鸡、牡丹。造型逼真,设色精美,实属罕见。附加条件:边缘有妙语,胎体有先天性釉缩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