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画家陈继儒作品欣赏(陈继儒梅花图册)

“身着此身于冰雪森林,异于桃李混香尘,顿时香气弥漫一夜,如宇宙间春光蔓延。”这是元代著名画家王冕的一首咏梅诗,讲述了北宋王安石写的《梅花》的故事。“凌寒独驾”的超凡脱俗魅力。梅花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首。它们与松、竹并称“冬三友”。它们在年底和早春严寒期间开花。其绚丽的花朵以其坚强、忠诚和高贵的魅力而闻名。因其品格,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喜爱,或为他们吟诗作赋,或为之作画。比如北宋的林逋酷爱梅子,对梅子痴迷不已。他在茅屋前种了梅树,常年与梅鹤为伴。俗话说“梅花为妻,鹤为子”,故有“梅妻鹤子”之称。在中国绘画史上,历代都有许多著名的梅画家,如被誉为“梅花祖师”的北宋衡州僧石仲仁、梅花画家王元章等。有“梅花楼主”之称的元朝,还有南宋的杨无咎、杨无咎。元代王冕,清代“扬州八怪”中的罗聘、金农、李芳英、王士慎等,都是当时著名的梅花画家,留下了许多以梅花为题材的佳作。主题。明代也出现了很多梅画大师,如刘石如、陈献章、王潜等。陈继如被誉为明末吴门画派的中坚力量,也是一位杰出的代表画家。他们之中。

陈继儒(1558年—1639年),字仲川,又名梅公、卢公、学堂等,别号孔庆子、白石山桥,江苏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代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从小就非常聪明,才华横溢。通晓百家经史。又精于古典散文、诗词,善于辨认书画。与同时代的书画大师董其昌同乡,在绘画方法和理论方面也有着相似的兴趣。他崇尚文人画,持南北宗学说。晚年在佘山建宅。他经常被朝廷革职,被称为“山中宰相”。陈实也是一位书法家、画家。山水画师承宋元。其笔法古朴淡雅,多用墨画云山。他追求的是卑微、空虚的滋味。除了书画之外,他尤其致力于书画理论著作的撰写,包括《明代书画史》、《书画金汤》、《梅公秘记》、《陈美功全集》。他最擅长的是画梅花。他一生画了无数梅花,姿态各异,形态各异。有许多册页很小,上面有多首诗。图与诗相得益彰。《图画集续编卷一》评:“善写水墨梅花,其创作为后世不可缺少。”许多代代相传的梅花作品被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等国内外博物馆收藏。武汉博物馆藏有陈继儒的《梅花(八开)》书画册,是陈继儒诗画结合、充满趣味的代表作。此卷已收录于文物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中国古代书画目录》第18卷。

明代画家陈继儒作品欣赏(陈继儒梅花图册)

这本《梅花图》画册共八页,纸本设色。每个开口垂直60厘米,水平40厘米。其中梅花图长30厘米,宽20厘米;每页诗页长30厘米,宽20厘米。每个开口分为左右两部分,并附有绘画和跋文。左边是画作,或设色纸本,或设色纸本。左边是草书诗,全写在金纸上。作者捕捉了梅花的八种不同姿态,描绘成八幅梅花小画像。书中收录了八首关于绘画的诗。诗情画意相对立,相辅相成,淡雅有趣。

图1

第一幅画是黑梅花图(图一)。一棵生机勃勃的老梅树从画的右角斜生。枝干曲折弯曲,呈倒“S”形向上延伸,表现出老梅不屈的精神。老树干上长出了新枝,梅花立在枝头,一朵朵绽放,让人感受到一股生气的生命和力量。从树干上分出的树枝似乎也不甘示弱,贴着树干向上生长。几朵梅花傲然挺立在枝头,与梅花遥遥相对,似在竞相争艳。作者用墨画梅花,有干有湿。墨色淡浓,深浅自然。老干新枝古老而湿润。枝头的梅花,自然而充满写意神韵。在画的对面,作者用草书写了一首七大主题的诗:“山上山,梅花上梅花,花开时捧杯。教人不恨风雨,不恨风雨。”一日看花一百遍。”碑文:“陈继儒。”用笔洒脱,结节饱满丰润,一气呵成,如龙蛇驰骋,具有苏、密书法风格。诗词契合,“梅花”三个字诠释了一树两梅花开的画意,表达了作者“一日看花百遍”不厌其烦的愉悦心情。跋文背面有白篆书“梅公”、“陈继儒印”两印。这也是该八开卷中唯一的印章。字体圆润,端庄大方。

图二

第二个开场(图2)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梅花图。这幅画改变了第一幅画中梅树自然自下而上的生长方式。相反,它很巧妙。画面左上侧画一根蜿蜒下垂的梅枝,下侧画一根短而向上的新枝。梅花,两棵梅树上下对视,花开的方向相反,似乎在表达着青春,又不让彼此独一美丽。枝干挺直,筋骨坚挺,文字简洁直白而不失规律。光秃秃的树枝上,长出了点点新芽,大大小小的白梅花傲然挺立在枝头。有的含苞欲放,羞涩而迷人;有的迎风怒放,正值盛年。梅枝旁挂着柳丝,柳叶碧绿,生机盎然,隐喻着时节已过了寒冬,进入了初春。长长的柳丝婀娜多姿,梅树静中有动,让人感觉在凛冽的寒风中也有一股春天的气息。观画可见作者对梅花及其周围环境的细致观察,并用新柳来体现梅花“宁可经受严寒,不以盛世而变”的精神气质。并下降”。画对面的金纸上,有一首草书七绝诗:“梅花三万六千顷,月溅花光香更明。”次日,英雄已失心,亦当不能辜负梅花月。”这首诗清新淡雅,洋溢着一种美感。有一种英雄气概。每句寓意含蓄,与画意密切相关,发人深省。表达了作者隐居山林、植梅自娱的淡泊心态。

图3

第三幅(图3)描绘的是红梅和水仙。画中看不到梅树的根部,只切出了梅树的两根树枝,辅以一丛翠绿的水仙花和几朵绚丽的水仙花。只见梅树分成了大、小两根枝条,相对向上生长。左边的树枝是梅树的树枝,只有右边主干的三分之一左右。虽然枝干远没有主干粗,但还是冒出了几朵红梅花。花蕾绽放,显得格外妖娆。主体部分向画面上方弯曲伸展,中间伸出几条小枝,花朵簇拥在其中,像一位雍容华贵的女子。一簇簇水仙花环绕着梅树,在风中轻轻摇曳,展现出万种风情。几朵水仙花洁白如棉花。虽然它们的枝叶已经变黄,茎也被寒风吹弯了,但花瓣上却仿佛还沾着未来得及融化的雪,散发着诗意的芬芳。画的左侧有一张金字草书字,名为“七绝”:“少年能雪中驾马,踏沙上寺门路。只有老人有。”无力,船随路看梅花。”诗画紧密相连,人生已近耄耋之年,却依然生机盎然。向往自然的美好心态显露无疑。北宋苏轼有诗云:“少年时闲聊痴狂”。陈继儒和东坡居士晚年的心情似乎很融洽。这幅画想象力丰富,对比鲜明。盛开的红梅暗指诗中的“少年”,充满活力;水仙被誉为“长寿花”。诗中陈继如将自己比作“老人”,比喻兰花弯曲。虽然它经不起刺骨的严寒,但它依然充满了顽强的生命力。画作时虽无题款,但从诗情画意、精巧的画风可以推断,此卷应为陈继儒晚年之作。

图4

第四开(图4)为梅花竹叶图。画面布局比较饱满,留白很少,但复杂却不杂乱。作者别出心裁,从画面中部靠近左侧的地方开始,画了一棵苍劲的老梅树,树干突破画面顶部。然后一根梅枝从上面垂下来,枝尖夸张地垂到画的底部。梅花绽放在枝头,在霜雪的衬托下傲然挺立。虽然没有绚丽的色彩,但周围已经有一股淡淡的清香飘荡,正如元代画家王冕在《墨梅》中所说的:“勿让人赞佳色,留清者”。宇宙充满能量。”梅志高光明正直的性格精神写照清晰可见。梅干下,一株幼竹从画面左侧斜伸出来,枝干细细却坚韧。叶子宽大饱满,形状如箭,与竹枝的纤细形成鲜明对比,这幅画的构图简洁饱满,几乎不留任何空间。梅树的树干、枝干、花朵均以淡墨勾勒,而竹叶则以浓墨描绘,墨色浓郁,层次分明。层次分明,一虚一实,明暗对比十分强烈,赋予画面强烈的艺术效果。画作的左侧,贴着一张金纸,上面刻有草书《七绝》诗句。“远处,松树旁的鸟儿来,嘴里叼着花衣。琴声鹤未完,梅花冻欲飞。”初读诗时,有几句,似乎与画意无关,如如松树、飞鸟,画中并未出现,但多了一根新竹竿。松、竹、梅为“冬三友”。图中的竹、梅,弥补了作者所缺失的部分。松树出现在诗中,形成了诗画的和谐交融,这显示了作者独特的匠心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图5

第五幅(图五)为彩竹梅花图。修改后的画面以梅为主题,辅以几根新竹竿。一棵老梅树从画面右下角斜向伸展。它的主干又粗又弯曲。老梅的新枝上,正开着白梅花。或许是为了防止这颗梅树领先,画面的左右两侧都有相邻的梅树。它们还伸出斜斜的枝条,绽放着红梅,与老梅上的梅花重叠,梅花上有龙影。七彩红白,仿佛百花齐放,争奇斗艳。老梅树下,几根新杆破土而出,枝叶翠绿,随风婆娑。作者用粗笔描绘梅树的树干,洒脱流畅,又不失规律;他用细笔勾勒梅枝,给梅花染色。工笔之笔密密麻麻,连花蕾上的芯毛都清晰可见。作者在气氛中看到了严谨,在舒展和呼吸中看到了自由。风格典雅,自然和谐,简约中彰显简约与质朴。老梅花新竹叶,竹叶一老一新为辅。它们既有新生的生命,又有沧桑的美感,呈现出竹秀红梅迎早春的清新气息。画作左侧有一张金字草书字曰“七绝”:“老师忙着走杖,每逢花开时出山,虽常送客。”他出山,从来没有离开过香雪湾几次。”书法凝练精炼,灵动隽永,富有寓意。充满兴趣。诗中充满了山林原野的欢乐,生动地描绘了一位山隐者因喜爱梅花而懒得出山的悠闲心情。

图6

第六幅(图六)为茶梅彩色图。这幅画的构图比较简单,只看到一棵茶树和一棵梅树。图中的梅树极其弯曲且呈环状,其根部紧邻茶树。两人根基紧密相连,就像一对志同道合的孪生兄弟。用双勾法勾勒出梅树的主干和枝干。由于采用了点倒角技术,弯曲区域呈现锐角。鲜嫩的枝条上,梅花稀疏,或花朵紧紧包裹着含苞待放,或刚绽放的嫩梅花,羞涩而娇嫩;或者他们尽情舒展,拥有无与伦比的青春气息。花色洁白中带点绿色,风格淡雅。一棵矮小的茶树紧挨着梅树生长,其枝条也用双钩法画出。茂密的枝叶间,绽放着三朵美丽的山茶花。画面底部的一朵黑色的山茶花和一朵白色的梅花紧靠在一起,各显其美;顶部的两朵山茶花一大一小,比例反差巨大,一片绿叶遮住了小山茶花的大部分美感。这使它有一种“半掩着脸、怀抱琵琶”的羞涩模样,也更衬托出茶枝尖山茶花的雍容华贵。画面充满动感。虽然没有寒风的迹象,但落叶却给人一种凛冽寒风的印象。梅树和茶树高低交相辉映。确实,下边的茶树,上边的梅花。花如锦,霞如霞。茶香中弥漫着浓郁的梅花香。画作左侧有草书诗七绝:“东西环渠有一户人家,种残梅,补茶,茶坞落花满,茶香奇。”梅花。”诗与画面主题密切相关,通过诗来表现绘画。隐秘的小屋与诗画相连,一幅幅农村人种梅种茶的小品跃然纸上,充满浓郁的乡村生活情趣。

图7

第七页(图7)也描绘了一幅梅花图。构图简洁巧妙,中上部为展示空间,下部留白。和之前的画有很大的不同,显得有些普通。我可以看到图片右上角的梅树向左延伸。其中一根树枝向下扭曲,然后在中间向上绕圈,与远处的另一根树枝相对。另一棵梅树高大傲然,弯曲的上部枝条有些夸张变形,进一步凸显了梅树的各种自然形态,生动地表现了梅树蓬勃的气场和冷傲的性格。树枝看似漫不经心,钩子看似简单,其实却隐藏在其构图中,韵味十足,洒脱流畅。有两棵梅树,一近一远。明暗背对的处理,墨色虚实的交替,干湿结合的效果,使画面显得雍容华贵,生动苍凉。其挚友董其昌对陈继儒的用墨高度赞赏。他在《荣泰集》中写道:“梅公(陈继儒)心中有一道坎,虽泼墨匆忙,但仍有一种晚年之气,不输于武侠画家田。”凡妖界。”画的左手有一首草书诗,名叫《七绝》:“枝头浮花开,忽香来水。莫怨梅花尽其落。少人见花开。”这首诗一语双关,充满了禅意,用梅花的盛衰来比喻人生的盛衰,发人深省,可以发现。从中得到一些见解。

图8

第八幅(图八)描绘湖边梅花图。此图有实无实,构图巧妙。墨色趋于淡雅,纸张充满清新感。画面中,一棵粗大的老梅树从岸边伸入湖中,主干上长出一根梅枝,亭亭玉立,宛如一位雍容华贵的美人。梅树上下,点缀着十几株腊梅,清凉迷人。梅树旁长着一丛青竹,宽阔茂密的竹叶围绕着老梅树。湖面荡漾,倒映着梅树、梅花、竹叶婆娑的影子,给人一种宁静美好的感觉。画的左侧有一张金字匾额,上书一首草诗,名为《七绝》:“小亭临湖垂帘,湖光静水微波。桥西十里梅花路,让白骡子在新的阳光下绽放。”这首诗生动活泼,其中的小部分是亭子、石桥、白骡子,画中都没有,但它们被诗突出了,显得是背景,并不影响。这首诗对这幅画的意义的解释。背诵这首诗,仔细端详这幅画,不难发现,这幅稀疏的构图、静谧清冷的湖边梅花景象,就像一张黑白照片,已经定格在了两人的想象视野中。当小亭主人面对眼前湖边美丽的梅花时,他正打算走在“十里梅花路”上,去“乘势”。“新晴空让白骡子绽放”,一种对自然的美好向往。明代文人画家多崇尚山林泉水的隐居生活,追求一种个人的宁静与安宁。这种想法体现在他们的绘画观念中,创作出了许多充满野性味道的作品。

“如果你成功了,你就会帮助世界;如果你贫穷了,你就会为自己做好事。”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陈继儒,饱读诗书,胸怀远大志向。但嘉靖、万历时期是明代官僚党派斗争最为激烈、尖锐、复杂的年代。当时,皇帝长期居住在深宫,朝政宽松,时事不安,内乱正在酝酿。奸臣宦官上台,迫害忠良。许多正派有识之士被冤杀、流放、隐居。明闸大厦岌岌可危。或许是害怕党派之争,也为了避免卷入政治漩涡,三十多岁的陈继如选择了放弃功名,“把儒服拿去烧掉,隐居在阳光下”。昆山,建庙祭两洲,数草堂椽子,烧香。”坐下来,心就会放松。”在风华正茂的时候,他更加坚定了要参加科举考试的决心,多次拒绝朝廷的招录,选择了潜心钻研知识的生活。他着书立书,作诗作画,坚持诚信,磨砺名声,这也塑造了他鲜明的个性,正如明末书画家黄道周在给崇祯皇帝的上书中所说:志向博学,不如追随儒家。”隐居的陈继如,崇尚松竹梅之美德,在家乡东蛇山置地建屋,种松树。他移栽了数百株古梅树,与梅树一起过着“日看百遍花”的平淡悠闲的生活。尤其是以梅花为素材的画诗。个个风格俊秀,尊贵清爽,书法风格奔放。他们托付一位文人画家“自古英雄有失心,故亦应有”梅花月难辜负“的独特情怀。他画中的梅花,色彩斑斓,饱满。生命力,这与他日常对梅花的热爱、赏梅的细致、梅花的美味是分不开的。

在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这种诗书画呼应,形意结合,用诗来诠释绘画意境,可以说是一个鲜明的亮点。明代中期以来,文人画创作蔚为奇观。诗、书、画、印的有机融合,使中国古代绘画更富有传统文化气息。陈继如诗书画俱佳。以诗为题,不仅能更好地展现画作的内涵,也能让读者更直观地欣赏和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义。也赋予了作品无限的艺术张力。古往今来文人画家层出不穷,无论是画家还是诗人。他们将文学内涵与书画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作品洋溢着无限的生命力。欣赏陈吉如《梅花图(八开)》书画册。画因诗而生动,诗因画而飘逸。作者以梅花抒情、抒志,体现了明末文人画家坚贞的气节和高远的情操。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