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官窑是五大名窑之一。我们知道,南宋官窑可分为秀尼斯官窑和焦滩官窑。南宋官窑瓷器存世量不多,大多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其余的基本收藏在英国原来的大卫韦德基金会,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只有极少数传世品被其他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收藏。
红色喜庆贡碗,难得一对。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官窑瓷器。我们都看过完整的图片,但是像这张类似的残血管图片却很少见。
网上有很多台北收藏的完整官窑瓷器的图片,但估计见过萧元瓦氏这样的图片的人不多。这种残器对于收藏和研究南宋官窑瓷器的学者来说极为重要。下面我们通过图片仔细分析一下南宋官窑的鉴定特征。
此圆洗的紫口特征十分明显,口边可见明显的深酱黄色,并非人为涂抹。
后人仿制南宋官窑。首先想到的就是“紫口铁脚”四个字。紫口、铁足是由于南宋官窑用紫金土与杭州凤凰山下产的瓷土混合烧制瓷器。由于紫金土中含有大量的铁,制成原料时呈紫红色,烧成瓷器时呈深灰色。由于暴露胎处的二次氧化和还原,瓷胎中的氧化铁被还原成磁铁矿和赤铁矿晶体,形成黑色。其色似铁,俗称铁脚。
在圆口破损的边缘处,可以清晰地看到胎骨呈深灰色。
官窑器的口沿被削成“G”形,较薄,不能接住釉水,所以釉会流淌。由于釉沿口流,釉水较器身薄,故部分胎骨还原为赤铁矿或磁铁矿晶体。它呈现紫棕色。因与底足不同,口沿施釉,故颜色较底足浅,俗称紫口。紫嘴、铁脚,都是自然形成的。
从圆形口沿可以看出,釉色呈粉绿色,略带青灰色。应该是接近灰蓝色的粉绿色,这是官窑的典型发色。
后来的仿制品中,胎骨中已不含紫金土。为了表现出紫嘴铁脚的特征,在器物的边缘和底部特意涂了一层深棕色的护胎水。这种护胎水是用紫口铁涂足,用力揉搓,就会露出胎骨的白色。
圆器底部向内,并非外向或立领足,而是接近平底,说明该器年代较早。
南宋官窑器早期仿汝窑,用钉子支撑烧制。由于汝窑地区缺乏支撑钉用的高铝瓷土,所以支撑钉做得比较大。以免在高温下熔化,造成瓷器崩塌。早期的修内四官窑,有许多配套的烧制器皿。过渡时期出现了用钉子烧、用饼、饼烧的方法。后来,随着瓷土中添加的紫金土成分越来越高,且紫金土中含有氧化铝,耐高温,垫烧装置取代了托烧装置,成为官窑的主流烧制方法。南宋时期。
此器铁足十分明显,颜色呈黑色。应该是氧化铁沉淀出来的赤铁矿晶体的颜色。
官窑瓷器的釉色以粉青色为主,其次为浅白色,次之为油灰色。然而,杭州老虎洞秀内斯窑址的发掘却推翻了这一观点。老虎洞出土的瓷器有炒米黄釉和灰绿釉,几乎各占一半。粉绿色和浅白色非常罕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老虎洞窑属于南宋初期官窑的直接证据。因为炒米黄釉多为氧化焰的单层釉,而灰绿釉多为还原焰的多层釉。这两种釉色都是窑烧技术不成熟时期的产物。
从足底可以看出,胎骨很薄,最多1-2毫米。
南宋官窑的修胎工作十分细致。胎儿骨骼非常薄,碎片显示最薄处厚度不足1毫米。薄胎厚釉瓷器是南宋官窑最经典的代表作。经过多次施釉,入窑多次烧制。釉层多达3-4层,最多的有5层,最厚处接近10毫米。
此器表面有冰裂,蟹爪纹依稀可见。
南宋官窑的纹饰是自然裂纹,绝对不是人工染色的。俗称冰裂纹。所谓冰裂,就是无色透明的细长裂缝。南宋官窑的冰裂纹是由于多次施釉和窑内多次烧成造成的。新仿品受成本限制,不能多次烧制(一批入窑即报废),故冰裂纹与南宋官窑不同,无层次感。
看老师的建议,保证退款,买家负责所有运费。
此器内气泡明显,肉眼可见大大小小的气泡层层,是典型的泡沫、珠子形态。
官窑的泡沫和珠子在这件器物上尤为明显。由于釉面较厚,烧成温度不是很高,只有1200度左右,基本都是生烧或微烧。因此,在还原过程中,产生的结晶水无法逸出,形成大小气泡层层的特殊观感。
此器虽已成废墟,但可见托钉痕迹较大,与汝窑小芝麻花托钉不同,托钉数量多达十个。
南宋官窑一般有3-5-6颗钉子。4-7个钉子的很少见,多钉子的有十个之多。此器是官窑多钉烧制的典型实例。看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这份残片,你知道如何识别南宋官窑了吗?
元代磁州窑黑釉双系罐。是民窑精品。窑址出土时已无使用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