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青花瓷以其独特的风格,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素以胎体釉色精细、青花鲜艳、造型古朴多样、精粗并存、大胆工艺而著称。装饰精美、古朴、大方,颇负盛名,享誉中外,这是清代所无法比拟的。制作水平和艺术水平均达到青花瓷的顶峰。也是继明代永宣青花瓷之后,我国青花瓷的又一个黄金时代。甚至有人认为比雍、宣青花瓷还要差。据清代《陶雅》载:“雍宗、干代的青花,远不如康窑的青花。但就青花的种类而言,虽然不如康青的丰富。”美丽如明清,在这个朝代仍能独树一帜。”《殷六斋谈瓷》云:“硬彩、青花,皆以康窑为本”。清代《载元杂志》也说:“晚代御窑问世,无论在风格、规模、工艺精湛上,都超过了前代”。文献和传世品都表明,清代青花瓷器是康熙朝的产品,最能体现当时的工艺水平。
明代漳州东西窑哥釉红绿彩祈福卷轴纹盘,状况:金修复
由于康熙青花烧造时间长,变化跨度大,根据学术界传统的划分方法,参考干支纪事,可分为早、中、中三个时期。晚的。早期为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1662-1680),中期为康熙十九年至康熙四十年(1680-1701);晚期为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末年(1701-1722)。早期的青花瓷器仍具有清初顺治青花的风格,略显粗糙。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康熙中后期的青花瓷器,最为迷人。以康熙十九年为界,御窑厂烧制次数增多,工艺质量显着提高。
综合总结,康熙青花的主要特点:
一、青花瓷器的胎体及釉色
康熙早期青花器胎体厚重,釉质肥厚,呈青白色,釉面皱缩,有褐色小眼。也有胎体与器底釉色不一致的情况。有的器皿口部常绘一层酱釉,底部、足部也不是很精致。呈火石红色,轮胎外露处可见一圈细密的旋痕。缩釉、粘砂、粗糙是民窑常见的现象。器底内釉薄白,常见放射状跳痕。有的足壁两侧斜削、尖尖,圈足直径较大。许多瓶、觚、罐的底部呈台阶状,其折角极其平直,俗称“二层台”或“台阶底”。这一时期也流行双圈足,尤其是夔龙折边洗和印盒。内圈较外圈短,两圈之间胎露无釉,圈足宽而厚。中期青花胎体洁白坚硬,断面如“糯米糕”。杂质少,胎体厚度适中,注重补胎。釉色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硬度较高,而包浆白釉稍显疏松,偶有小裂纹。还有一种明亮的绿色釉。中期青花瓷器的足部没有早期的大。有的足部打磨光滑,呈泥鳅形,但不如后期雍正青花圆润。火石红很少见。釉面结合十分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当时还有用细泥洗成的瓷胎,俗称“泥胎”。产品有水碗、印台盒等,胎体较轻。晚期青花有青花釉,多为亮蓝色釉,也有粉白釉。釉色深邃而微妙。胎体较中期重,硬度较高。底座较深,一般为平切,切割整齐。
2、蓝白相间的颜色
早期的青花瓷器是用浙江料绘制的,颜色呈灰蓝色。有的个体显色较差,色浓而暗,与顺治青花的特点十分相似。中期的青花瓷器采用的是云南省的“珠明料”,青花颜色精致纯正。由水沉法改进为锻烧法,颜色亮蓝翠绿,无浮感,明亮明亮,清而不浊,亮而不俗,有的为宝石蓝,亮蓝而不怒,它清朝的青花与其他朝代的青花有很大的区别,时代特征非常鲜明。并形成了新的艺术面貌。人们常称康熙青花为“翠蓝”、“康熙五彩”、“墨分五彩”。这种颜色变化有五级色阶,所用绿料分为“初浓、右浓、二浓、直光、影光”。古人对康熙青花的评价很高,说:“青花同色,可见深浅,一瓶有七九色,如此精致”。和绿色。”器物的浓淡、明暗、层次的渲染,完全得益于工匠对色彩技法的熟练运用,即分水法,如青花山水人物、花鸟等。等等,重叠的章节都富有层次节奏和立体感。结合晕染的运用,更接近并达到了国画题材的表达。犹如一幅水墨画,极具观赏性。这也是康熙青花受到世人推崇的原因。的重要原因之一。晚期青花色彩趋于淡雅,有的呈灰蓝色,有的呈淡淡的,也有淡青花的,多绘于杯、盘等小器物上。
康熙朝除传统的白地青花外,还生产包浆青花、哥釉青花、郎窑青花、蓝釉青花、黄釉青花、洒地青花等。青花开光青花、地青花、豆青釉青花、外酱釉内青花。派生品种如青花、青花红彩、青花釉里红、青花黄花、青花紫花、青花金花、青花雕花等。烧制数量不是很多,但独特而有趣。
康熙青花仿明青花发色也很流行,所占比例较小,主要仿永乐、宣德青花苏泥波,营造出青料浓重、明亮、散落的艺术效果。其次有仿成化青花、均青料的光绘,以及仿嘉靖青花青花料,青中带紫。这一时期最擅长仿宣德青花瓷。由于采用国产材料,铁含量低,稳定性好。所绘花卉虽有黑色水晶斑点,但都是人工重新绘制和点缀的,青花也是有意染色的。程度和质感都不够,釉面也偏蓝,有的还带有橘皮纹。用手摸釉面,比较光滑,凹凸不平不明显。但永宣青花釉常呈波浪状。总体来说,模仿程度较低。还是很高。
三、青花瓷器的造型
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是清代青花瓷器中最为丰富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层出不穷。一种类型的容器通常有多种不同的样式。根据人们的实际生活需要和条件,采用这些风格。作品运用概括、夸张、抽象手法创作,造型多样,古色古香,风格多样。不仅有陈设瓷,还有大量的日用瓷和各种文具、茶具、象瓷、瓷雕及仿古青铜器、礼器、出口瓷等。等等,而且还有很多创新的款式。
康熙朝大件刀具的制作在清代也是首屈一指的。这与日益完善的成型方法和更加成熟的技术密切相关。如:大槌瓶、大香炉、大万寿字瓶、大板口瓶、凤尾雕像、花盆、大鱼缸、绣墩、大盖罐等。整体特征十分稳重,相当有男子气概。虽然尺寸较大,有的高达80厘米,但很少变形,器身界面也不明显,体现了成型工艺的先进性。物体的外部轮廓和转折点清晰、工整、充满活力。风格硬朗、挺拔、古朴、有力、粗犷、豪放,制作非常规范,没有任何笨拙之感。中小型器物独具匠心,严谨大方,注重整体效果。她们不死板,端庄优雅。充分展现了当时工匠高超的造型设计水平。
康熙青花瓷器的种类很多。根据一些常见的器皿,选取的类别介绍如下:
瓶型:是造型最为丰富的康熙青花瓶。主要用于展示和观看。有长颈瓶,早期的高而粗颈,后期的矮而短颈,梅瓶唇小,短颈,胎体丰满,多数有玉形底,少数有圈足,无款式,有的平肩或溜肩。有两种,较大的较轻,有的釉面有裂纹,较小的较重。圆筒瓶又称象腿瓶,外形与崇祯、顺治基本相同,但不如顺治高大;棒瓶是一种创新款式,因酷似我国南方洗衣时使用的木槌而得名。基本上是民窑产品,槌为圆形。木槌有两种,即方形木槌和方形木槌。前者数量较多,后者较少。线条锐利,角度清晰。一般身高在46厘米左右。故宫博物院藏一件青花寿辰圆槌瓶,有口,长直腹,高达77.6厘米,瓶体高大。非常引人注目,康熙鲅鱼嘉乐图方棒锤花瓶,均属此类精品。葫芦瓶及口沿凸起,注重线条美。底有露胎和书铭两种。前者模仿明代的特点。与明代相比,转八瓶、玉壶春瓶的颈部缩短,腹部增大。胆瓶、天球瓶、蒜瓶、荸荠扁瓶等直口、长颈、扁圆腹、圈足,是康熙朝创制的新型器皿;八方瓶、带耳瓶、扁腹葫芦瓶等
类型:拨浪鼓瓶,又称纸槌瓶,是康熙官窑的创新款式。它有一个平坦的底部和一个凹形的内部。有各种风格。多为青花、釉里红;凤尾瓶是当时流行的款式。因其嘴、足形似凤尾而得名。它由花杯演变而来,线条优美,舒展流畅。多为康熙中后期制品,且大多无型。康熙青花山水人物凤尾像高73.5厘米,青花鸡牡丹凤尾像都是代表作品。碧口尊、琵琶尊因弦乐器琵琶的形状而得名。双鹿尊、石榴尊、马蹄尊、管尊、兽面环尊、观音尊等形状均呈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细、底部外翻、双耳等形状。
罐类:一般罐最早出现于明代嘉靖年间。康熙朝延续了顺治风格。其高低大小不等,官窑和私窑均有,但私窑数量较多。早期大罐子较高,后期小罐子矮。多绘仕女嬉戏、洞石花鸟等图案。底部常无釉,胎体厚重,足部有红火石。官窑产品尺寸较小,腹部常绘长寿纹。底部有本朝的六尊人物。字体。莲子罐、瓜形罐、冰梅罐、竹形盖罐、罐身青竹纹罐,除青花外,还有白釉青彩、鼓形盖罐,狮扣盖罐、粥罐,是康熙朝的创新款式,尺寸不是很大,形状短而圆,底部无釉,露胎。肩部有对称的双圆孔,穿有铜环,方便携带。罐盖分为两种类型:圆顶和平顶。前者有很多珠状纽扣,后者没有纽扣。
明治时期日本九谷烧**红金手绘灯完整品
单击此处在新窗口中浏览图片。花杯种类:以大花杯居多。早中期大量生产,基本都是私窑产品。体形普遍较高,身高约45厘米,体重适中。早期的形状只是简单的圆柱形,底部平坦,形状略凹。中期,器形开始变化,口、足外翻。腹胀,腹上下各一周,二层台底,足内侧常书仿明成化、嘉靖年间的六字铭文。双圆圈非常大。有的花杯只有双圈,有的没有。书写时,直径大多大于全径。
笔筒:文具用具之一,数量较多,壁较厚。常见的是类似口底的圆筒形,数量最多,也最具代表性,如口形、竹节形、束腰形等。最常见的是玉形底、底部脐微内凹,施釉。比外壁釉更白、更薄,其次是台阶底、圈足和平底无釉、露胎。官窑笔筒内常装有长篇诗文,诗末多用釉里红篆书书写方章“熙朝传古”。民窑釉面呈绿色,多绘山水、人物故事、花鸟图。有的有日期,如康熙十二年山水人物笔筒、康熙十三年山水笔筒等。
锅类:直柄锅、奔柄锅;又名“藏草壶”,一种宗教法器,仿藏族银质贲柄壶造型。茶壶、茶具的款式很多,既实用又美观。善于根据造型变化,有竹式、桃式、提梁式、八宝式、“福”字形、“禄”字形、“寿”字形等,壶身饱满而不张扬。太大,壶流与壶柄比例适中,和谐统一,端庄大方。茶壶上常绘有松、竹、梅、博古图。它是由各种工艺品组成的图案。康熙青花松竹梅纹茶壶构思巧妙,盖钮流把,梅枝、竹节、松茎。松竹梅图案以青花绘制,集绘画与雕塑于一体。非常精致、高雅。鼻烟壶作为盛放鼻烟的容器,在当时开始广泛流行,但款式单一,呈圆柱形,唇口较小。外面画着荷花、菊花和寒江独钓。前者多无体,后者多写成化年制四字仿体。
花盆:花卉种植设备。体态巨大,胎体坚硬,稳重敦实。常见形状有圆形、圆柱形、椭圆形、海棠形、正方形、长方形、六角形等,造型端庄,造型古朴,制作精美。大多是康熙后期景德镇御窑厂专为康熙皇帝诞辰而烧制的。作为皇家养花器,有“松鹤延年”、“寿山福海”、“鹤鹿同春”、云龙云凤等象征长寿的吉祥图案。云蝠、灵芝、八仙等。还有山水人物画和百子图,口部多折边,中心有圆孔。口沿下有青花铭文,横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
盒式:上下结合紧密,盖平,腿低平切。盒底常见“青丸”二字,有圆盒、四节圆盒、小印台盒、铃盒、棋子盒等。
盘类:日用器物,多为中小型,早、中、晚期均烧制,有的差别不大,有高足盘、花口盘、方盘、折盘等。边板、撇口板、菊瓣。盘底略高于官窑。相比较而言,民窑釉面呈青绿色,胎体较官窑青花厚重,大方大方。盘底一般平坦,全釉,明代所见的塌底现象并不多见。外销瓷与国产瓷不同,多为折边、浅壁。胎质极轻,十分精致,品质优良,青花鲜艳。装饰有传统的花鸟图案,也有来自西方国家的花草亭台,充满异域风情。从文献来看,大部分销往欧洲。许多国家的博物馆都收藏有大量康熙青花瓷用于出口。器底常刻有“玉”字。
碗:有高足碗、盖碗、闭口碗、卧足碗、敞口碗、折边碗、折腰碗、深撇碗、小斗笠碗等,为康熙创新款式王朝。除青花外,还有斗彩,常在内外绘凤、竹纹,采用横枝技法,足内双框书“榆次春一堂”。康熙青花碗纹饰不是很密集,纹饰很好。官窑多用龙、凤。常见的有云蝠、云朵、松鼠、葡萄、八宝、八卦等。
杯子种类:有高脚杯、酒杯、茶杯、觥耳杯、钟形杯等。其口大、腹深、圈足小、足高。它们因外观与铃铛非常相似而得名。又称扬中杯。是康熙年间制作的。文物富有时代风格。有两种类型:薄胎和深胎。官窑的薄胎多为敞口,民窑的厚胎多为敞口。杯子多为大、中、小三套,外壁常绘有诗意人物。到了后来的雍干时期,朝代数量大幅增加,达到八、十个。乾隆以后,杯具多用粉彩制作。十二月花诗杯是康熙官窑青花名品之一。在景德镇分批烧制。除了蓝色和白色外,还有五种颜色。宫内藏有大量传世品。这种花杯薄如纸,轻而半透明。通体透明,青花淡雅,晶莹光滑,达到只见釉而不见胎的地步。古人用“只怕风吹走,又担心太阳消失”来形容恰如其分。杯的一面绘有代表十二月的花卉,另一面则写有一首关于花卉的五言或七言诗。诗背后有青花篆书,上印“商”字。
意味着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