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商周青铜器和战国青铜器的特点(商周春秋战国青铜器)

青铜由紫铜、锡和铅制成的合金。也是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它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具有观赏价值。青铜器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8世纪的夏代,就已经生产出非常复杂的青铜器,如酒器、食器、鼎等,以及青铜工具、兵器、乐器等。西周初期,中国青铜器达到鼎盛,器物的造型和纹饰可谓多种多样。当时,青铜器只是上层贵族享有的物品,普通百姓无法享受。直到公元前3世纪,青铜器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成为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青铜器数量众多,类型复杂。按用途大致可分为炊具、酒器、水器、乐器、兵器、工具、农具、杂器等。西周青铜器是中国早期的重要历史文物。也是珍贵的艺术品。

收藏法器佳品,具有正能量,旧器市面罕见,难得一见,佛教法器功德无量,有缘得之。

论中国商周青铜器和战国青铜器的特点(商周春秋战国青铜器)

货号:0273500

青铜器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期,以商周时期的器物最为精美。西周时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西周青铜器包括出土文物和传世藏品。西周青铜器的制作方法与夏商相同。由于它是手工制作,而且每个陶器模型都是制作出来的,所以它的装饰和形状并不完全相同。1990年,河南三门峡西周晚期贵族墓地出土一把玉柄铜芯柄铁剑。它是典型的铜铁器物,是人工熔炼的。被称为“中华第一剑”,是我国第一剑。迄今已发现最早的人工炼铁器。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中国历史上铜与陨铁结合的时代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晚期。人工冶炼铁、铜制造器皿的时代,最迟到西周晚期,技术已经成熟。

1、商代晚期青铜鼎,高85.5厘米,重94.65公斤。

苏祖鼎是商末周初流行的一种大型蹄足鼎。应该是商周时期特殊礼仪活动中用作食物和祭祀的器皿。颈部饰有带状兽面图案,柱腿上的兽面图案采用高浮雕,形似凶猛的獠牙。也是这一时期动物面具图案的典范。铭文中的三个字是家徽和亲属头衔的组合,这是早期彝族铭文的常见做法。该鼎重94.65公斤,是庭院中最重的文物。原置于清宫养心殿门厅内。鼎是彝族的重要兵器,也是国家最珍贵的瑰宝。汉祖鼎鼎确实可以用无悔!

2、商末周初青铜崖丑方尊:高39.1厘米

方器以兽面为主纹,云雷纹为地,八个高脊,均刻有“雅丑”字样。方器在商代后期较为罕见,多见于高级贵族的墓葬中。“雅丑”是族徽,可能就是文献中的博古氏族。是商王在东方的主要盟友,活动范围在今山东省青州地区。这三件传世器质地精美,纹饰有力;方尊和方谷原本藏在热河避暑山庄,方贵则藏在北京景山的寿皇殿。

3、西周晚期青铜人足兽,高24.5厘米,直径17.134.2厘米,重5.2公斤

“匜”和“盘”是古代洗涤必备的礼器:受洗者将手放在“盘”上,侍者将“匜”注满水,倒在受洗者的手上从上面。“匜”器的器身多如水瓢宽,一侧有流水,用于倒水,另一侧有把手,方便握持。此器柄如龙,最特别的是器底部的四足,为双手合十的小人物。他们似乎是异族的仆人,这在青铜器中是比较少见的。以人形为乐器底座的习俗,大概盛行于西周晚期,一直延续到西汉

4、战国青铜金银立鸟壶,高74厘米,直径19厘米。

1965年出土,南京博物院收藏。这个锅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有一个盖子。盖、底均饰立鸟图案。中间鼓起的盖子边缘,蹲着三对小鸡,展翅欲飞。它们的嘴微微张开,仿佛在叽叽喳喳地叫着。盖子中央有一个圆孔,上面有一个浮盖。浮盖上有一五瓣梅花钮。按钮上方立着一只鸿雁,展翅欲飞,脖子高声鸣叫。壶底为三只鸟。鸟儿形象生动,爪子触地,后仰扬翅。壶表面以金银装饰,并镶嵌绿松石。此壶集雕刻、金银、玉珠、鎏金等多种金属工艺于一体,华丽工整,美观庄重,构思之巧妙令人惊叹,充分展现了高超水平。我国的青铜工艺。

5、战国早期青铜曾记茶壶一对,总高78.3厘米

曾记壶一对,壶形为带盖、挂铃、圆角的方壶。它们体型庞大,风格强大。据说民国二十一年出土于安徽省寿县。两器口内壁铸有相同的铭文。内容描述楚王的妻子来自曾国,死后葬于杨陵。希望子孙后代能够保存和利用这艘船。此碑文内容奇特,多年来一直是学者们研究和解读的课题。其富有韵律的文字就像一首遥远的古诗,在两周的金文中显得尤为特殊。

6、战国青铜重金洛克柯,高24,口径12.8,腹径22.2,圈足13.8厘米。

1982年江苏省盱眙南窑窖藏出土,南京博物院收藏。造型雄伟,纹饰华丽。据铬铭记载,该壶原为燕国宫廷贵重兵器。后被齐国将领陈章所得,并题刻以纪念其功绩。此壶出土时,口盖上有一重9公斤的金兽,壶内有金币36枚。因其科学研究价值和重要的历史价值,被指定为国宝。

7、商代晚期:青铜奶纹羊头簪,高37.3厘米,直径31.3厘米

羸是一个大酒器。此器器体雄伟,纹饰丰富多彩。四个高浮雕的羊头间隔排列着扁平站立的鸟。腹部的胸钉、无数的突起和钩状的脊线,都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张力。器物的整体造型和诸多装饰特征虽然具有商文化中部地区青铜器的特征,但也揭示了商代中原风格与南方装饰技法的完美结合。器身厚、底薄,也是一些南方青铜器的地域特色。

8、西周早期中期青铜衣方尊,口(外)径19.7厘米,高22.6厘米,底径11.210.8厘米,腹围50.3厘米,腹深17.5厘米

符方尊原藏于清宫,为西周昭王、穆王时期制作。与传统方形造像的造型相比,最特别的是腹部两侧有向上延伸、弯曲的象鼻形耳朵,这是非常罕见的设计。铸铭三行十四字:“福照素素溪茗香,作文考日新宝遵仪”。大意是该器的主人“福”为纪念已故的父亲“日新”而铸造了这件宗庙礼器。早晚祭祀祖先的食物和酒。

9、西周晚期青铜周钟,高65.6厘米

宗州钟是清宫旧藏,见于西清古镜。是西周后期厉王制造的器皿。器身有铭文17行123字,记载厉王亲征南国,降南夷、东夷等二十六国。他的功绩非凡,于是铸钟纪念,祈求子孙保佑,国家保佑。永远持续下去。这种钟可以在鼓的中部和侧面产生两种不同频率的声音,因此可以称为双音钟。它制作精美,确实是一件重要的乐器。

10、西周晚期铜三石盘直径54.6厘米高20.6厘米腹深9.8厘米底径41.4厘米

三石盘出土于清康熙年间。嘉庆十四年,正值仁宗五十寿辰。三石盘是作为生日礼物进宫的贡品,从此成为皇宫中的重要物品。盘上共刻有350个字,描述了西周时期魏国土地流转至散氏的过程。原因是魏国侵占桑国,所以用田地补偿桑国。铭文详细介绍了探索田野边界的路线。此碑文是《周礼丘官司寇》中宗仪所写的“治土之约”的范例。

11、西周早期:方底铜凤纹簋,通高27.2厘米,腹深11.6厘米,口径22.6厘米,方座高10.4厘米,宽18.5厘米

簋和鼎是青铜礼器中重要的盛食组合。鼎是用来盛肉的,簋是用来盛黍、黍、米的。方座簋流行于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050-950年)。它造型多样,纹饰丰富,堪称西周礼食文化的代表。此簋的柄部和方座四个角上饰有大量牛头。是西周初期武王、成王时期流行于周王姬(今宝鸡市)附近的青铜礼器。其气势磅礴,气势磅礴。

12、西周晚期西周“茅公鼎”

西周晚期,高53.8厘米,深27.2厘米,直径47厘米,重34.7公斤,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相传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左右出土于陕西省岐山县。口部饰重环纹,张口,双耳直立,足三蹄。腹部有铭文32行500字,为世界上最长的铭文。毛公鼎上的铭文是最好的,不仅字数之多,诏书之优美,而且赏赐的内涵也十分丰富。

13、西周面部图案方夷

盖、钮均呈歇山顶形,盖、腹四面饰二龙组成的内角大兽面,张口獠牙,巨眼利爪。兽面纹方仪端庄典雅,出土于山西绛县衡水墓地。这是日本的青铜器。

14.耶鲁大学收藏的商代晚期猫头鹰雕像。

动物造像等青铜器珍稀独特,古灵精怪可爱,让“小众”、相对“乏味”的青铜器变得平易近人、活泼可爱。这只猫头鹰走路高贵又酷,脚上走的是‘GrogShoes’路线……

15.“利用那头黄金兽”

另一件国宝“潘方垒与湖南出土青铜器精华”是“凤鸟纹铜戈轩”。1970年湖南宁乡黄材王家峰山出土。出土时,葛玄腹中藏有大小玉器320件。应该是饱受战争蹂躏的贵族用来储存财富的。浅绿色的柄和深绿色的器身也反映了当时二次铸造的青铜含量的差异。

16.西周邹羽兵器——(里)方乙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高22.8厘米,陕西眉县出土。玉方彝器呈长方形,圈足,顶盖,象鼻,二耳,有铭文106字。

彝体铸有满文纹饰,以夔龙图案为主题。其装饰对称,中间有一圆形卷轴。器身四角饰有三层文字纹饰。上下两层饰夔龙图案,每组二组。中间层和封面上的主要图案是相同的。

盖为四坡屋顶,铸铁脊。整器庄重规范,工艺精湛。

彝是青铜礼器的总称。青铜铭文中通常有“左宝尊一”字样。彝也是青铜酒器的专称,胡坊彝因其铭文和形制而得名。西周金文西周社会政治、经济。

清乾隆年间北京造鎏金释迦牟尼坐像。此造像表现了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降魔成道的姿态形象。佛像头饰螺发,头顶高髻,髻顶一颗珍珠,肩上大耳垂,颈上刻三个蚕结图案。脸型呈圆形,双颊肿胀,额头高高,眉毛上扬,眼睛下垂,嘴巴小,下巴圆,生动地表现了佛陀独特的庄严和寂静的完美。上身着右袈裟,下身着僧裙,薄衣贴身。仅在衣领、袖口和小腿处进行了服装边缘的雕刻,突出了身体的自然起伏和变化。佛像身躯厚重,体态挺拔,肩膀圆润丰润,全身四肢肌肉圆润柔软。看上去威武有力,气势非凡。背结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上,左手置于膝上结禅定印,右手置于右膝上结触地印。莲座为双层束腰款式,造型大气,雕刻精美。宽扁的双层莲瓣,上下对称分布。玫瑰花结的边缘饰有串珠图案。佛像整体造型大方、威武,做工精湛,外观庄严。是乾隆时期造像的杰作。尺寸:高16.8CM重量:1200克状况:头后螺毛有部分铸漏,胸前旧铸修复一处,莲座背面旧铸修复两处,十有八九是铜修复,一个老雕像铜炉的共同特点,如果您识货且有诚意,请放心离开。如果你是认真找茬的,请不要打扰我。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