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郎窑红瓷器(康熙郎窑红的收藏价值)

郎窑红瓷

同样是在康熙朝,郎廷吉继臧应轩之后,为御窑的恢复和发展以及新瓷器的引进做出了重要贡献。要说郎廷吉,就得从郎廷吉的家庭背景说起。

康熙郎窑红瓷器(康熙郎窑红的收藏价值)

郎氏世居辽东广宁(今辽宁省北镇市)。后金努尔哈赤于天明七年,即明启二年(1622年)攻打广宁。明朝人郎熙载率军民投降,被封为北御。后因功被授予三等轻车尉。

我在这里解释一下。后金天明六年(1621年),即明朝元年,后金军队占领明朝辽东重镇沉阳和辽东首府辽阳,并决定后金将都城从赫图阿拉迁至辽阳,称东京。次年(1622年)正月,努尔哈赤率八旗大军渡过辽河,西进,目标广宁。广宁太守王化贞狼狈而逃。当他出了城门时,牲口上装载的东西就被守军抢走了,广宁城空无一人。内心侦探报告说,这座城市已经荒废了。努尔哈赤不敢相信,敦丙就留在城外,不肯入内。第二天他们报告说城里荒废了,第三天他们报告说城里荒废了。努尔哈赤派一小队官兵进城试探,回报说是一座空城。这时,投降后金的明朝官员、将领和广宁的士绅、学生在城外列队。他们一一剃光头,架龙亭,抬轿子,吹鼓、吹号、吹唢呐。他们离开城市三英里,沿路排成一队。跪迎努尔哈赤进城。广宁陷落,郎熙载等投降后金。

郎熙载去世于后金崇德元年,即明崇祯九年(1636年)。其长子廷甫继任,次子廷佐分任汉军镶黄旗,后又授文体。顺治入关二年,官至国史院,后因军功被授江西巡抚。顺治十三年(1656年)升任江南、江西总督,后又升任福建总督。康耀十五年(1676年)病逝。郎熙载同族有郎永庆,其子为廷济。

清初,郎氏历任江西总督、江南总督、江西江南总督、福建总督、漕运总督等五大总督,以及江西总督、河南总督、山东总督三任总督。兼任四川布政使、湖南布政使。政府特使、江西甘府巡抚等高官。尤其是郎廷祚和郎廷稷都担任江西巡抚,处理陶务,以至于《清史稿》混淆了两人,说著名的“郎窑”是郎廷祚所建。事实上,朗廷的侍郎陶是在顺治时期,记载并不多;郎延吉在康熙年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世称“郎窑”。郎廷佐与郎廷济是同宗兄弟。郎氏兄弟监陶,故事广为流传。

郎廷佐,字亦珠,顺治十二年(1655年)任江西巡抚。他虽然在位十五个月,却做了三件大事。首先是提供金钱和食物。明末以来,江西兵灾屡屡,水旱频发,百姓流离失所,累计欠税高达“四百万”。郎廷佐上书“请解江南三大难”,请求减免积债,得到朝廷许可减债。二是稳定社会。当时,江西饶州地区正发生社会动乱,骚乱、抢劫,人民生活水深火热,苦不堪言。郎廷佐派兵稳定境内秩序,景德镇瓷业得以恢复。三是督促龙缸建设。此缸太大,“直径三尺五寸,壁三寸,底五寸,高二尺五寸”。连续三年射击无果后,我们只好放弃。廷佐后任江南、江西、福建总督。康熙十六年(1677年)病逝。然而郎彦佐却没有想到,他的作品却为他的弟弟郎廷吉后来创建“郎窑”奠定了基础。

郎廷吉,字子衡,汉黄旗军官。曾在登莱青岛(即山东省登州、莱州、青州的道台)任官。驻扎邓州(今山东省蓬莱市)。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帝南巡,赐御书“镇禄飞皋”匾额。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升任江西巡抚,任职八年。郎廷机是一位好官。上任两年后,康熙帝赐给郎廷机一块匾额,有匾额“不泽西江”和对联“官府使匡修春风满面,惠洽鄱湖已雨绵绵”;并赐予郎廷吉“貉帽、貉袄、缎袍、马匹等物”。郎廷绩任江南、江西总督。他是位高官,清廉自立。他“没有收到任何礼节性的礼物”。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正月,漕运总督郎廷绩病逝。康熙帝评价他“办事诚心,诸事调适”,“一心照顾众人”。死后下葬,谥号“文钦”。

但郎廷吉的主要贡献是督造御窑,留下了“郎窑”的美名。郎窑取得了很多成就,但这里仅介绍两点:一是仿古瓷,二是郎窑红瓷。

仿古瓷器是郎窑的一大亮点。据史料记载,郎窑“与古董相符,与真品无二”。清初学者刘廷吉曾记载了一系列郎窑以假乱真的故事:

我先拿到了一个金漆五爪双龙酒杯,我觉得很旧了。其后,饶州司马徐阶奉茶十杯,与前杯相同。得知消息后,才知道是郎窑。

同样在董美倩(董少空)寨头,我看到了一片蓝白相间的土地,我以为真的宣布了。第二天,董美倩回到了七坝。

曹知部的子清(曹寅饰)买了三个极薄的白碗,价值很高,价值一百二十金。后来,有人赠送了其中四件作为礼物。据说是郎窑出身,与镇城完全不同。这真是一件艺术品!

郎窑的古董之所以如此栩栩如生,与郎廷的“爱古”有很大关系。当时,一位名叫徐笃俭的学者写了一首《郎窑行》诗,形象地描述了郎廷济的爱古之情:

宣城陶器拥有前朝特色,收藏价值高于专霖。

元代历经三百年精炼,推郎窑近年异彩纷呈。

郎窑原因喜爱古鳞精髓的忠诚而得名。

法供藻网撒满各处,三千日。

范金河陶器最为古老,豫、夏、周、秦为复数。

约官君丁如柴,散于民间,搜查出土。

忠诚痴迷古代,有遗志,闲暇时就从事政治和艺术。

地、水、火、凤四种元素凝聚而成,他那灵巧的双手,居然堪称国器。

比对景象,宣告为真,宇宙万物皆属陶真。

雨后天色绿红,玉雕细琢,贡廊庙宇熠熠生辉。

诗的最后一句“雨后天青”指的是青瓷,“红玉”则形容的是琅琊红。

仿古瓷器的烧制不仅体现了儒家追古敬祖的传统理念,也体现了景德镇御窑非凡的烧造技艺。

清代景德镇御窑中,先后出现了康熙时期的“藏窑”、“郎窑”,雍正时期的“年窑”,乾隆时期的“唐窑”。“年窑”和“唐窑”到了雍正、乾隆时期才会再次被讨论。这里简单介绍一下“藏窑”和“郎窑”。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平定三藩之乱即将结束,康熙帝派工部郎中臧应宣等人驻守。在景德镇御窑厂监督瓷器的生产。臧氏家族掌窑时间最长,故名“臧窑”。臧英被选为监制陶器,可以看作是清代御窑厂开始运作的标志。此后,郎廷当上都督,政绩颇丰。

郎窑红瓷是景德镇御窑“郎窑”瓷器的特色。这里的“红”是指釉色,呈宝石红色。宝石红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非常珍贵的瓷器。宝石红是明朝永乐、宣德年间发明并烧制的。明代中叶以后,工艺失传,直到康熙年间才再次烧制。此红釉色泽如红宝石,热烈艳丽,透明度高,“华丽而不庸俗”,美丽而不精致,最惹人喜爱。郎窑红釉瓷器烧制难度大,投资大,废品多,成品少。康熙年间,郎窑红瓷器物以稀为贵,一遇难求。民间有句俗话:“欲穷,烧狼洪”。这句话既形象又真实。别说是普通人,就算是达官贵人、王公贵族也很少拥有。

下面是三件郎窑红瓷。

一件为清代康熙郎窑红釉槌瓶(口已破损),沉阳故宫博物院收藏。清康熙年间制,高23.3厘米,口径5.6厘米,足径9.3厘米。圆筒瓶是清代瓷瓶的一种。因形状像农村妇女洗衣时用的木槌,故名槌瓶。此瓶造型挺拔,古朴典雅,线条简洁,端庄典雅。瓶口因破损而镶有鎏金铜口。瓶身施郎窑红釉。釉质厚重,自足垂下。色泽鲜艳,光亮如镜,滋润。如玉,如花,如血,如血。

第二件是清康熙郎窑红釉观音像,现藏于观观博物馆。高45.5厘米,口径12.7厘米,足径14.4厘米。因形似婀娜多姿的观音,故名观音。造像内壁及圈足均施白釉,外壁施郎窑红釉。胎体厚重端庄,釉色鲜红。观音尊是康熙郎窑红瓷的典型器物,也是濂溪朝瓷器中的流行款式。

清康熙郎窑红釉槌瓶清康熙郎窑红釉观音像

康熙朝的红釉瓷器不仅有郎窑红,还有豇豆红。这是康熙晚期出现的铜红釉品种。因釉色酷似豇豆皮色而得名。是铜红釉瓷器中最为精美的一种。豇豆红釉均匀细腻,含粉。红釉上常点缀着烧制过程中不同氧化还原作用形成的天然绿色苔斑。因釉红、绿斑浓淡分布在不同部位,故有“美人醉”、“桃花片”、“娃娃脸”之称。清代洪亮吉(1746-1809)曾有诗赞其釉色:“青如初生泉水,红如初升日出”。沉阳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代康熙豇豆红玉壶春瓶等典型器皿。高28.3厘米,直径11厘米,足径9.3厘米。瓶口细长,颈部细长,瓶腹突出。整体造型柔和敦厚,弧线流畅。瓶口周围除留白釉外,瓶内外均施豇豆红釉。瓶肩、腹部红釉中点缀着黄绿色斑点,犹如红釉上浮着的棉絮,绚丽多彩,中间夹着绿色。闪烁着红色,中间点缀着绿色,柔和悦目;瓶底施纯白釉,青花双圈内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

清康熙豇豆红玉壶春瓶

康熙皇帝是清朝一位文化、学术的皇帝。他学习和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尊重和弘扬中华文化,热衷于文人的高雅情趣——茶、酒、花、乐、棋、书画、诗朗诵、藏文读玩、笔墨、纸和砚台。他每天坚持写作,留下了许多文学作品。家居瓷——瓷笔筒、瓷笔筒、瓷笔筒、瓷笔插、瓷印垫盒、瓷笔洗、瓷砚、瓷砚台、瓷尺、瓷砚等。康熙皇帝喜欢各种瓷器。笔筒,精美绝伦,被誉为前所未有。这是五件御窑瓷笔筒。

1、清康熙年间青花釉里红笔筒。被官方博物馆收藏。高16.2厘米,口径19.4厘米,足径19.2厘米。此笔筒白色外壁有青花楷书“颂圣主贤臣”四字,尾书釉里红“康熙传古”篆书。竖写“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没有其他的装饰,却是清爽淡雅。悼词见《汉书王宝传》。

清康熙青花釉里红笔筒圣主颂贤臣

王褒,字子远,蜀人。他自称“生于穷巷,长于彭慈”。他奉汉宣帝刘询圣旨,前往京师,受召,接受重任,上表悼词。王褒写有《圣主贤臣颂》,名扬天下。此颂共七百八十一字(比三部心经多一字),其正文简述如下:

贤明的丈夫是国家的武器。当你任命一个明智的人时,他会倾向于省钱并尽力而为;如果你使用锋利的工具,你就会用更少的力,取得更大的成果。……天下必有圣知之王,而后必有贤明之臣。……圣师会等待贤臣宣扬功绩,贤人也会等待师父显明德行。上下双方都渴望,彼此欢喜,相伴千年,意见不容置疑,翅膀如羽随风飞扬,丰腴如巨鱼。在一个大沟壑里游泳。如果他对此感到满意,继续禁止和命令,他还做不到吗?化溢四面,横被无穷,异人之功,秦之吉祥。所以,圣主不环视而看清,不只听片刻而听清;恩惠在祥风中翱翔,德行和谐在流动,平安挡住,悠然收获希望;顺应自然之势,从容言谈,于无为之地,战乱止息,寿考无际,恩惠拱起,万年绵延。何苦要像彭祖一样,像华侨和松树一样叹息呼吸,不带一丝俗气地从这个世界上消失!《诗》曰:“济多士,文王安”。这是因为他相信和平!

2、清康熙年间黑金釉金山水画笔筒,现国家博物馆藏。高15.8厘米,直径18.5厘米,足径18厘米。此笔筒外壁施黑金釉,釉色黝黑明亮。釉上的金饰虽已脱落,但仍可见花纹痕迹。一侧为方形供奉,供奉内绘山水、人物;另一面是苏轼的《后赤壁赋》全文。文末落款“济丑年仲冬月右侧记赤壁赋”,并各有圆形、方形印章。“己丑”是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此笔筒为蓝底金色,有图文。

3、清康熙年间红釉笔筒,故宫博物院藏。高16.7厘米,口径18.5厘米,足径16.3厘米。此笔筒通体施厚厚的红釉,口沿及近足处露出白色胎骨。简约而不单调,典雅而不奢华,端庄而不沉闷,有独特的品味。祭红,釉色深红,是明代中叶以后康熙朝恢复御窑时失传的品种。

清康熙黑金釉描金山水画笔筒清康熙红釉笔筒

4、清康熙年间蓝底彩绘笔筒,故宫博物院藏。高14.3厘米,口径18.3厘米,足径18.3厘米。笔筒圆口,直壁,玉壁形底,内施白釉。外壁饰有蓝色、彩色装饰。此笔筒的主题图案是一颗五彩星在梅花桩上奔跑,右手执毛笔,左手执银元宝,寓意“必胜冠军”。此主题图案以蓝色背景衬托。洒蓝,淡蓝色釉中显出深蓝色斑点,犹如散落的雪花,故又称“雪花蓝”。景德镇御窑创制于明宣德年间,以清康熙年间最为精制。

5、清康熙年间三彩山水人物笔筒,故宫博物院藏。高15.5厘米,直径18.8厘米,足径18.5厘米。此笔筒充满文人气息,釉色只有四种:白底、红色花木、豌豆绿土、青花远山、近水、堤岸、树木、人。尤其是青花,浓淡适宜,布局和谐,一幅人文、山水画,写在笔筒上。釉下三彩为青花、釉里红、豆青。创烧于康熙年间。

康熙清代青地五彩人物笔筒清康熙三彩釉下山水人物笔筒

前面提到的万寿瓶没有康熙朝款,康熙早期的很多御窑瓷器也没有年款。原来,从明代仪德朝开始,在御窑瓷器上书写年号已成为一种固定做法。康熙初期为何很少写年记?有人认为这与浮梁县巡视员陈路生有关。

陈履生,字君田,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巡视浮梁县,升九品。他在任期间,严禁景德镇陶户在瓷器底部书写日期,以致康熙早期的瓷器上很少有年份铭文。他为什么这么做?

原来,此人“一生尊崇文纸,尽其所能”。尊重书写纸,即写有字的纸不能随便扔掉。陈履生将京西书纸延伸到瓷器上。他说:“有字的碗就像有字的纸一样。有字的碗脏,有字的纸也脏!”他派人到处收集带有文字的瓷片。他对它们着迷了。后来他又花钱买了它们。这件瓷器“赠五钱,可以兑换”。这就造成了“贫苦人家的孩子满街流浪寻找字碗、要钱”、“老少争先恐后地寻找,发现的就往门口扔”的现象。陈家成了瓷砖采购站。陈路生亲手将这些刻字瓷器一件一件地清洗并保存起来。当钱塘江潮涨时,他带着自己收集的瓷片乘船倾倒海港,“敬畏而归大海”。这种情况持续了几十年。

在瓷器上书写是一种常见的做法,代代相传。怎能因地方官员的个人喜好而废除呢?有的陶户不服,陈路生“殴打”。有的陶户送钱求饶,被陈路生“一脸严肃地赶了出来”。

珍惜那张书法纸,画的是什么?陈履生没有明说,但清朝文人却直言不讳:尊重文纸,造福子孙后代——“子孙后代不断有好成绩”,就是为子孙后代积福。然而,要想子孙有福,就必须先争取成功。光靠祖宗祖宗积累福气是不够的。其子陈勋为康熙朝进士,任翰林院讲师。当时的人们认为这是陈履生对书法纸的尊重所带来的福报。然而,陈寻的死并不能保证。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乡试中,一位名叫陈凤池的人托人代考。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与陈勋同乡。他献上一千五百两银子,向陈寻求助,让主考官通过。结果公布当天,学者们哗然,联名举报此事,震惊朝廷。

康熙大怒,派人严查,查出了“案中案”:原来,陈勋的女婿也应试,请岳父平息。由于他未能通过考试,案件并未曝光。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判决如下:丘朝灭亡后,将主考官斩首处决;陈凤起找人替他应试,倒后被绞死。陈勋在狱中被绞死,并于秋季被处决。他的儿子在监狱里被绞死,并于秋天被处决。他的女婿先是受到棍棒惩罚,然后被服苦役。参加考试的枪手、其他考官以及推荐考官的人也都被追究责任并受到处罚。

手柄越线!

有人说后人论死,陈禄生泉下知事。我能说什么?其实,陈禄生的教训并不是种下善果却没有收获好果,而是他教导儿子陈寻重智育而轻德育。因此,他虽然高中进士,却违反科举科举的科律,子孙被判处死刑。

清朝经过康熙朝61年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代。康熙瓷器被《陶雅》誉为“五华第一瓷,天下第一瓷;康永瓷,五华第一瓷”。

康熙皇帝开创了清代御窑的历史,将御窑推向了巅峰,而雍正朝的御窑瓷器则有了新的发展。

伏夏风格兰花盘,制作精美,尺寸较大。品相完好,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外观互补,边缘有小凹凸。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