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兆和与徐悲鸿人物画艺术特征分析对比(蒋兆和和徐悲鸿)

蒋兆和、徐悲鸿、林风眠是20世纪中国画三大改革家。在改造中国传统人物画方面,蒋兆和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将下层人民的疾苦表现在画作中,形成了一张“穷纸满堂”。正如刘默所说,从蒋兆和开始,中国艺术可以直接面对痛苦和惨淡的生活。在徐悲鸿的指导下,蒋兆和吸收了西画的有益元素,发展了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继续发展了徐悲鸿开创的中国画改革之路。

作品包邮;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会员耿天斋荷花画,99*33厘米,花鸟画栩栩如生,作品十分考究,是收藏、馈赠的佳品。作者耿天斋,字岳,字盖,号天斋。1946年2月15日出生于天津。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会员。先后师从段无然、严六福、陈林祥、刘志勇、孙奇峰。擅长山水、花鸟画,尤擅长小写意花鸟画。在长期的绘画实践中,他吸收了刘奎龄、王雪涛、任伯年、赵少昂、吴昌硕等人的长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方法。作品及传记多次在各大报刊杂志发表,并被收录于《天津市美术作品集》、《中国当代国画集》、《天津市首届花鸟画展作品集》、《现代中日艺术综合指南》《当代书画篆刻家辞典》等十几部主要经典著作。作品被中南海人民画报社等单位及国内外知名人士收藏。许多独家采访和评论被各新闻媒体传播。他的作品和参与的绘画活动经常被媒体机构在网上传播。天津电视台为其制作播出专题片《追击》,目前有《耿天斋作品》。详细可以百度一下。

蒋兆和与徐悲鸿人物画艺术特征分析对比(蒋兆和和徐悲鸿)

蒋兆和《春耕》,1962年

蒋兆和(1904-1986),四川泸州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游历上海、南京、北京等地,以画广告、肖像、服装设计、美术教育等为生,并自学素描、油画、雕塑、图案。

蒋兆和运用了国画的笔墨纸色,以“骨笔”为原则,以丰富的线条(即笔法)确立了形象的主干。他还吸收了山水画的技法,加入拓印、墨墨技法,丰富了人物的结构。它既体现了中国画的造型规律,又吸收了西方素描在表现体积和结构方面的优点。他以中国画为基础,吸收西方艺术的科学元素,将中西艺术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画的人物表现技法。

蒋兆和《杜甫诗》

大部分作品是为“纸满而相貌不佳”的人画的

蒋兆和是改造中国传统人物画不可忽视的画家。蒋兆和1904年出生于四川泸州一个贫困书香家庭,自幼喜爱学习诗书画,10岁就能画肖像,16岁起,蒋兆和曾游历上海、南京、北京、四川等地,从事肖像画、商业艺术、美术教育等工作。他还自学了绘画、油画、雕塑、图案,但苦于无人指导。

后来,他结识了徐悲鸿,徐悲鸿对蒋兆和在法国的留学十分关注。他不仅安排蒋兆和跟随蒋碧薇女士学习法语,还申请了500元官方奖学金出国留学。即使如此,蒋兆和还是没有去,所以他觉得对不起陈传熙。一是太穷,二是没受过良好的教育,三是外语不熟练,出国留学很困难。

不过,这并没有成为蒋兆和绘画的绊脚石。正是因为这样的磨难,激发了他对绘画的坚定信念,后天主动探索油画、素描等。对此,陈传熙表示,与很多接受正规艺术教育、得到名师指导的学生相比,这就是蒋兆和在工作中的才华和勤奋。他还透露,蒋兆和甚至没有上过大学。24岁时,因图案设计作品在上海美展上表现出色,被中央大学聘为图案教授。勤奋弥补了他早年错过的学习艺术的时光。

徐悲鸿《春郊春马起》

从题材和风格上来说,由于童年的经历,他的画自然地同情劳动人民。这体现在他的专辑中,“懂我画的都是世界上的穷人,我唯一同情的人是路边饥饿的人……但我不知道我们做艺术的同志们是怎样的”为了艺术会有什么感觉?你想要什么?”因此,他的作品大多是“满图而无图”的人画的。刘默认为,从蒋兆和开始,中国艺术既能表达其与生俱来的超然与优雅,又能直面痛苦、惨淡的人生。

艺术界公认的蒋兆和“纸满、相貌不佳”的代表作无疑是1941年至1943年创作的《难民图》。此卷高2米,长约26米。整个画面有100多人。蒋兆和深入北京、上海、南京日军占领区,画了大量写生,打破了他以前单一的肖像画方法。它是继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之后中国绘画史上最大的人物画。刘西林认为,《难民图》虽然是一幅巨大的宏观构图,但看上去却像是一幅群像构图。它使用了许多可以相互独立的肖像和肖像,表现出历史的悲剧。他进一步表示,作品并没有直接表现画面中的悲剧冲突,而是通过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性揭示悲剧命运,具有深厚的悲剧气息。刘默指出,这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李善居等十四位国画老师联手创作!

徐悲鸿作品《喜鹊登枝》

徐悲鸿是开拓者,蒋兆和是开拓者

蒋兆和的教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刘喜林透露,由于父母都擅长书画,蒋兆和从小就受到民族传统艺术的熏陶。自幼就具有山水、人物、花鸟、书法的基本素养。从家乡移居上海后,因需要靠画广告谋生,开始学习西画。经过十几年的自学,他对素描、油画、雕塑的语言有了更深的理解。又由于他接触现实流派较多,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所以具有扎实的造型能力。

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徐悲鸿、蒋兆和都是中国人物画大师。1927年,蒋兆和结识了徐悲鸿,在他的引导和影响下,他的个人风格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在蒋兆和的《徐悲鸿——回忆徐悲鸿专辑》中有所体现,“在我认识徐悲鸿之前,由于我的处境,我自然同情劳动人民,并用写实的手法揭示他们的悲惨命运,但我不是我还很清醒,一定要走这条路。徐悲鸿的提醒,让我的思路更加清晰。这些年来,我在创作和教学中一直走的是写实主义创作的道路,在徐悲鸿的鼓励和启发下,我有了扎实的基础。造型的把握。能够从西方绘画中汲取有用的科学因素……发展现代中国水墨人物画。”因此,蒋兆和认为,“拙作采用‘中国纸笔墨’,运用西画技法,以求两者之精髓,其用意是取长补短,弥补不足。”对于缺点,不敢说它可以改进中国画,更谈不上开创新路。”陈传熙认为,蒋兆和的成功是受到了徐悲鸿的启发,他遵循了徐悲鸿所倡导的艺术道路,所以他应该成为“徐悲鸿体系”。

在“徐江体系”中,特别是在人物画方面,陈传熙指出徐悲鸿是开创者,蒋兆和是开拓者。具体怎么理解呢?陈传熙进一步指出徐悲鸿用严谨的线条勾勒轮廓。之后,用墨水勾勒出人体的凹凸、明暗以及各种组织结构。但徐悲鸿的素描本来就很细腻,用墨写生也很细心,所以严谨严谨有余,却没有活泼奔放。但徐悲鸿开辟了一条以写生为基础的中国画改革和发展的新道路,蒋兆和就是在这条道路上发展起来的。陈传熙总结说:“与徐悲鸿的写生式国画人物相比,蒋兆和的人物画没有那么严谨,但更加生动。”

他晚年的写作“实在不精彩”

徐悲鸿国学功底深厚,出口诗文,精通书法,并留学海外。由于早年,蒋兆和的学术条件远不如徐悲鸿。从他画上的文字也可以看出。蒋兆和曾写下一些充满民间艺人情怀的诗篇,如“乐抱孙子晚年”、“二月二日龙头高”、“光彩满门墙”等。“满屋儿孙心碎,越老越老。”越是痴情”之类的。

蒋兆和虽然才华横溢,并努力探索绘画之路,但早年的缺陷始终无法完全弥补。“《难民图》是他一生中最好的作品,之后他的作品水平就下降了。”陈传熙指出,与大多数写实人物画家一样,蒋兆和晚年的作品跟不上早年的创作。这反映在他的画作中。主要是技术性的,缺乏文化修养。刘默还认为,20世纪50年代的蒋兆和晚年虽然在悟性上有了明显的进步,但艺术水平较早年却明显下降。他的画画得不好。别说他的造型,就连他的笔墨也实在是欠缺。有什么美妙的。

落实到工作中时如何理解?刘默指出,蒋兆和的笔触严格囿于相对单一的形状功能,无法自由。由于缺乏书法功底,他的线条也显得生硬内敛。由于环境原因,有些画甚至看起来像宣传海报。人物姿势不仅不生动,而且做作,陷入概念化、打字化。刘默还以《太白禅思图》为例,分析其作品线条、墨色上的漏洞。作者在画中的线条运用与齐白石一样简洁,但缺乏白石老人的力度;李白倚的石头是墨色的;右下角的菊花从花鸟画的角度来看也很简陋。中国画本身所固有的空灵、自然、空灵等审美品质,在他身上并不容易被发现,而且似乎从来没有认真从事过这方面的工作。

蒋兆和后期逐渐走向用画笔创造素描效果。不仅人物没有以前生动,就连笔墨效果也没有以前生动。陈传熙还把1981年画的两幅《杜甫肖像》与1959年画的《杜甫肖像》进行了比较,验证了自己的观点。

作品包邮;张华写意花鸟(向日葵),美中协会会员新水墨写意画代表人物,100*52厘米,作者张华,又名中州张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国当代女山水画家、北京宏伟野书画院副院长。新水墨彩山水画进修班导师、中国水墨画院特聘画家。首都书画院特聘画家。新乡市美术家协会理事、新乡书画院特聘画家、文化部现代工笔创作院画家。大庆塞北书画院常务理事、中国书画院院士、中国扇艺学会创作研究员、杏花村书画院艺术顾问。潮汕书院创作导师。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