髡残的意思(髡残的读音是什么)

李一尘,字佛尘居士,大浦草堂老板,1968年10月出生于江苏徐州。2010年至2014年就读于张立尘教授写意高研班。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2014年至2015年就读于美术报社吴冠南艺术研究中心,师从张立臣老师、吴冠南老师。中国民金画院专职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北京凤凰岭书院中国画创作院专职画家、中国水墨画研究院院士、张立臣教授中央美术学院画室研究员、《美术报》画家、吴冠南艺术中心研究员、江苏省国画院研究员、江苏省特聘画家。

石熙(16121693),姓刘,明末遗民。出家后,名坤灿,又名结秋、石溪、白土、石道人、残道人、点珠道人等。湖北武陵(今常德)人,后居南京右旗寺,牛手祖堂山。善画山水,师从王蒙。与石涛并称“二师”,与朱耷、弘忍、石涛并称“清初四画僧”。

髡残的意思(髡残的读音是什么)

坤灿提笔《粗衣乱》

郭宝童/文

“衣衫褴褛”的本义是:粗糙的衣服,粗布的衣服;粗布的衣服。头发蓬乱,头发蓬乱。描述中不注意修改。最早见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裴令公相貌俊美,即使脱冠,衣衫粗乱,头发凌乱,当时的人以为他是个美人。”魏晋时期的“魏晋风”,在服装上出现了衣着粗糙、头发蓬乱、衣服宽松、解带的风潮。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打破了服饰和工艺的束缚。他们穿着粗布,头发凌乱,宽袍大袖,与世隔绝。可以用一个词“松”来概括。

清代词论家周济在《解存斋词杂论》中说:“毛强西施是天下最美丽的女子之一,浓妆淡抹都好看,她粗糙的衣服和凌乱的头发不会扰乱国家的美丽。”他以温庭筠、韦庄、南唐后主李渔的诗作比喻,将李渔的诗比喻为“粗衣乱发,不掩江山之美”,自然而然。不加修饰的美丽。”

清代画家龚贤在《周亮工集名家山水册》中写道:灿道人“衣冠粗乱,头乱如王孟津的书法……”他比坤灿的画作和笔触“衣粗,头乱”。我想原因有以下几点:

权力感

罗伯发,中国国籍,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6]军事书法家,[1]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1],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9]中文姓名罗伯法国籍中国研究生院清华大学[6]人物活动展览经历TA说参考资料人物活动2013年12月,作品参加日出东方全国书法作品展,荣获优秀奖。[7]罗伯发2015年4月作品入选第二届全国手卷书法作品展参展。[4]2015年9月,作品《草书》

【清】坤灿,草书田园事册(选页),纸本草书,21.516.9厘米,故宫博物院藏,北京

虚线的力量感是线条美感的重要因素之一。这是一个比喻,表明虚线唤起了人们心中的力量感。东汉初期,大书法家蔡邕在《九动》中对点画线条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论述。指出“藏头护尾,劲在其中。用力写,皮就美。故曰:力来不可挡,力来则挡”。力量消失后无法停止。但如果笔软了,就会发生奇怪的事情。”坤灿深知这个道理。他曾与好友程正奎讨论书画用笔时,有过这样一段精彩的对话。坤灿说:书法家的断簪,屋漏痕,锥画沙,印墨泥,飞鸟。林中蛇惊入草,银钩银尾同划。它们与画家的拓印方法相同。观众也以同样的方式欣赏他们。这就是安智石理论的无与伦比的美妙之处!程正奎对他说道:“说吧!”通过以上对话,我们可以看出,灿用佛教的“心传”法来阐释书画家对用笔的理解。所以,程正奎以为这句话揭露了天机,便借用了寒山和失落的故事,便不再说话了。

【清】坤灿青天纸本设色8540.5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我们再回头看看坤灿的用笔。他作画时喜欢用秃笔、渴笔。因为笔是秃头的,所以写字时,笔与纸接触的时间和力度一定要恰到好处。快则浮好,慢则滞好,所以笔一定要慢,就像老和尚补金子一样,就像写书法一样。先左后右,欲先上,藏头护尾,能保住而前行,积分成线,如“屋漏痕”。运笔凝神静气,如“锥抽沙”。转折处,提案明确,书意用篆书。它似乎从来都不像“折断发夹的股票”。他一击笔尖,先将纸落下,头发全部脱出,如同高山落石,发出一声巨响。因此,他的画,线条刚劲锐利,线条圆润柔和,柔而不柔,刚劲有力,具有强烈的力量感。

二、内在美

“内在美”一词原指内在美德。屈原《楚辞离骚》云:“奋武不仅有此内在美,而且注重培养他的能力”。朱熹说:“生有日月之善,乃我之美”。内在美不是肤浅的。对于绘画来说,不太注重物理形象。正如张彦远所说:“大家都接近希望,我却远离点点。大家都接近形象,我却远离平凡。”。

【清】坤灿山水画册册水墨设色纸本37.576.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内在美”,用笔必须不甜不俗,坚守正直。且远离硝烟,难以讨好世人。“内在美”的作品必须“耐品味”、“耐思考”、“耐嗅觉”。就像兰花一样,每年都能散发出阵阵香气。它能与认识的人产生共鸣,感受口中的余香,咀嚼时产生无尽的想象,同时产生一种奇异的美感,有三日萦绕的魅力。

坤灿的画古朴浩瀚,不失世俗。其笔法苍劲古朴,气势如龙腾空、虎立岩。没有任何功利的意图,真正做到了“画得平淡而坦率”。无论他的画是浓墨还是淡干墨,无论是真实的长线还是断断续续、模糊不清的短线,无论是屋内人的轮廓还是清理青苔的提醒。甚至在拓染上,他也使用实心笔。他的线条内敛含蓄,柔中带刚,提重重按,注重节奏,很慢,很毛,很厚,很笨,很圆,充满了坚实而厚重,辛辣而飘逸,斑驳,安静。空灵,金石之味,有移山移鼎之力。一方面,这得益于他的老师经常居住和写生的南京牛首山地区的风景。另一方面是由于他长期的沉思悟道以及对书法、金石、篆刻的学习和理解。

【清】坤参,层岩峡谷,纸本浅落,16941.5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三、苦味

国外著名评论家威尔曾写过一本名为《痛苦与弓》的书,指出艺术家身心的痛苦与艺术创作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国外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梵高、蒙克、丢勒等。但在中国,受老庄、儒家思想的影响,这种所谓的“密不可分”的表现方式有所不同。他们大多在受苦后逃避现实生活,因为放不下,正如庄子逍遥所说的一种无所事事的人生状态。如元代“四家”中的黄公望、吴镇,清代“四僧”中的坤参、八达,秉持着“若有其事”的士大夫责任精神。富则兼并天下,穷则孤”。他们把绘画不仅仅是一种自娱自乐的享受,而是一种学者式的观察道家的方式,一种高度智慧的启蒙活动,同时也是一种儒家的道德修养,即“格物”,“获得知识”;也是“诚”、“义”、“修”乃至“治国”、平天下。

【清】坤灿《雨洗山根》纸本水墨,1663年,10359.9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陈传熙老师想起坤灿、八达等幸存者画家:反清情绪自始至终都很强烈。他们是幸存者,但他们不是真正的隐士。明清时期,伊佐在石溪浴血奋战,异常艰难。他无奈,只得逃入禅宗,并多次前往敏陵参拜。当他听说他的朋友去敏陵不肯参拜时,他就咒骂起来。他们并没有因为反清复明无望而平静下来,所以他们的画中流露出一种怨恨怨恨的气息,或金石铿锵有力的气韵,或古板古板的气韵。笨拙的空气,全都带着不合时宜的气势。

可以说,坤灿的一生始终笼罩在浓重的悲剧气息之中,所以他的画作不可能有弘忍那种超然的沉默。“十年战争,十年病痛,抹去了我一生中所有的情感。当我老了,我无法忘记我的旧事。我仍然在画中寻找云山。”可见他是一个有气质的人,所以在他的画中,裸笔干墨的轮廓都是粗犷的。拓印,墨云的渲染,粗短的线条,跳跃般的韵律,或浓重干枯的笔墨,令人震撼、恐怖。不过,热闹与兴奋之中,并没有霸道、僵化的精神。感性的冲动与理性的沉思是矛盾的、相互纠缠的、相互制约的、相互权衡的,从而达到用笔简而不轻浮、涩而不庸、直而不风骚、碎片而不滑、放纵的用笔目的。但它却能带出使用钢笔的怪异且不断变化的苦涩效果。

【清】坤灿《西樵杖图》,纸本淡彩,55.540厘米,苏州博物馆藏

另外,由于坤灿一生一心学佛、信佛,所以终日独坐默然。他又精通佛经,参禅通道,用笔墨做佛事作品,所以他的书画创作自然流露出一种悲壮之美。

坤灿绘画欣赏

【清代】故宫博物院藏坤灿图页

【清】坤灿,林泉会,立轴,纸本水墨,淡彩,120.161.4cm(日本)和泉故居博物馆藏

【清】坤灿《云间鹤舞》立轴纸本水墨淡彩90.826.4cm(日本)泉宫博古博物馆藏

【清】坤灿嵩烟阁立轴纸本设色41.630.4cm

南京博物院藏

【清】坤灿山水画册册水墨设色纸本37.576.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坤灿,仙源卷,设色纸本,1661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六柱,1963年出生,河南汝州人,又名诚信寨柱。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汝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