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金银青铜龙凤案(错金银龙凤纹铜盒)

战国金银四龙四凤图,1977年平山县三吉村战国中山王“错”墓出土。1974年,河北省文物部门接到举报,称平山县三吉乡农民正在大规模平整农田,并不断从附近两个大土堆上取土。一些古代文物被挖掘和损坏。考古人员很快就赶到了。现场清理并勘察现场。“中”字形墓室图案证明这是一座王墓。考古人员发现,该墓主室已被严重盗掘。后来,民工在捡土的时候,踩到了一个大坑。清理完洞后,发现原来是一个仓库。图书馆不与主墓相连。这种埋葬形式后来被证明是战国时期中山陵所独有的。正是因为图书馆的存在,大量珍贵文物才免遭劫掠。随着一号墓两侧墓室的打开,大量珍贵文物显露出来。最先出土的是大量精巧华丽的生活用品。战国时期,先后出土了金银四龙四凤青铜图、金银双翼神兽、十五连铜灯等。

此件清康熙青花开窗花卉纹三节葫芦瓶,外撇唇,短颈,束腰,三层鼓腹。很难成型。通体施透明白釉,釉色略带青色,釉面光滑润泽,器身绘青花花卉纹。整体图案布局疏密有致,画工生动苍劲,青花发色鲜艳秀丽。附加条件:嘴边剥落一块皮

错金银青铜龙凤案(错金银龙凤纹铜盒)

青中青花皮球纹杯碟,造型简洁规整,绘画生动,青花发色沉稳,底座工整规整,杯碟不是一套,买杯送小碟

桌面已腐烂,仅存底座,边长47.5厘米。底部跪着二公二母梅花鹿,身体为四龙四凤。四龙一头二尾。他们的上吻支撑着支架。两条尾巴盘绕在两侧,将角钩在头上。四只凤翼汇聚在中央,形成一个半球,凤头从龙尾的纠缠中探出头来。集铸造、镶嵌、焊接等多种工艺于一体,极其复杂、精美。2011年被评选为河北省博物馆新馆陈列文物“十大珍品”之一。金银混合的四龙四凤铜方案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山国的器物。中山是氐人建立的国家。此铜方案的造型体现了少数民族的艺术风格,与中原地区的造型明显不同。该铜图由底座、方形箱框、箱面(出土时漆木箱面已腐烂)组成,总高36.2厘米,箱框边长47.5厘米,圈座直径31.8厘米,重量18.65公斤。铜图的主体形状是四龙四凤扭绞交织而成的半球形结构。底座底部有两公两母四头梅花鹿,侧卧昂首,栩栩如生。鹿头向外伸出,共同支撑着圆形。根据。底座的曲面上,立着四条巨龙,昂首挺胸,分向四面八方。龙肩伸出翅膀,在中间汇聚成一个半球。龙的双尾向两侧盘绕,尾尖钩入双角。缠绕的龙尾之间,两侧各有一只凤凰。它伸着脖子唱歌,展开翅膀飞翔。四个水龙头各有一个一斗、两升的斗拱,仿照木屋的屋檐结构。它支撑着方形表壳框架,完成了圆形底座到方形表壳表面的完美过渡。可谓独特、巧妙。展现方与圆之间的极致之美。整个铜质图案饰有龙、凤、鹿等图案。风格清新明快,造型繁复。它突破了商周以来青铜器动物造型的传统表现手法。栩栩如生的龙凤舞动动画浮现眼前,体现了原本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中山人在拥抱中原文明过程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此铜图结构复杂严谨,制作工艺精湛。整个装置的各个部件都是单独铸造的,然后经过精美的镶嵌铸造和铆接连接,使其外观浑然一体,没有任何缝隙。据学者研究统计,这件文物由78个零件、22次铸造、48次焊接而成。此外,整器的细节装饰也极其精美,采用了战国时期十分流行的金银交织工艺。所谓“金银交织”,就是按照预先设计好的图案,刻出凹槽,然后在凹槽中镶嵌金片(丝)、银片(丝),最后镶嵌在物体表面。被压平并抛光。中山国能工巧匠在铜方案上饰以金银,使其富丽典雅,体现了中山国工匠卓越的工艺和高超的铸造技艺。

铜质设计的方形框架,内缘有镶边,可镶嵌漆木。口沿一侧刻有十二字铭文:“十四祭、右使库、师父国、工疥”,记载了器物的制作时间、制作部门和工匠姓名。从铭文可知,此铜图为中山王十四年(公元前313年)制作。负责制作乐器的部门是Youshiku。监工姓郭,工匠姓支。古代典籍《礼记岳令》中有这样的记载:“必须刻工之名,以验其诚心,若作工不当,必受刑以追究其罪”。这是在生产的产品上刻上工匠或作坊的名字。名字和这些铭文就像是器物的“身份证明”,向我们传递着两千多年前古人关于产品“品质溯源”的信息。

这件精美的神器是用来做什么的呢?桌子是我国最古老的家具类型之一。这是古人放置日常用品的小桌子。由于当时的人是席地而坐,为了适应这种坐姿,家具都比较低。驻足欣赏这件金光闪闪的艺术品,你的思绪将穿越时空。或许中山王正在办公桌前工作,深思熟虑,处理政事。休息的时候,佣人们会把“小点心”放在案子上。这件金银四龙四凤配以铜图的图案,想必是中山王的最爱,所以它可以和主人一起沉睡在地下两千多年。20世纪70年代,它的出现震惊了后人。

此件清中后期青花白瓜连纹方瓶,细口,系颈,折肩,斜腹,圈足,造型规整。通体以青花为主,与藤瓜纹相映衬。图案遍布,寓意吉祥。瓜瓜连绵的图案是传统图案,也俗称子孙万代,寓意子孙多多、福气多。

为您推荐